李悦:2015美军军用卫星现状和发展特点浅析
本文转载自公众号:全球最新军事
本期“有奖调查”点这里
今日荐文的作者为解放军61541部队李悦,李健良,房莹。本篇节选自论文《2015美军军用卫星现状和发展特点浅析》,发表于《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》第10卷第6期。下面和小编一起开始学习吧~
战略概念改变的实质是缓解作战目标具体化带来的内外军事压力,在谋求亚太地区霸权问题上,目的却更加清晰,手法更加隐秘,危险性更大。为配合实现现阶段战略目的,太空、网络空间和电磁频谱领域必将成为美军的建设重点,太空更是实现其战略目的最顶端、最关键的一环,是全球打击,精确制导等作战样式不可缺少的支撑。掌握美军军用卫星作战使用现状,有助于推动我“近海防御、远海护卫”军事战略开展。
军用卫星的分类有很多种,从作战角度考虑本文将美卫星从功能上分为三类。
一是信息获取类,主要实现对战场态势的及时感知,是实施作战行动的先决条件。二是信息传输类,主要实现作战平台间的信息交换、更新,是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的纽带和支撑。三是时空基准类,主要完成对战场要素的精确把控,是精确打击的基石。这三类卫星基本完成了美军作战空间部分的主要功能。
截止2015年6月,根据www.celestrak.com(网站属美国,数据来源为北美防空联合司令部)网站公布,美主要军用卫星共计在轨133颗,具体情况见美军用卫星在轨情况统计表。
信息获取类卫星
信息获取类卫星主要包括侦察、预警、战场环境监测卫星,是美军实施作战行动的先决条件,作战部队可利用卫星应用终端共享其权限范围内的信息,对瞬息万变的战场态势及时感知,定下战斗决心。
美军侦察卫星目前在轨31颗,主要由电子侦察卫星22颗和成像侦察卫星9颗组成。两类卫星的区分界限并不明显,笔者认为,电子侦察卫星主要通过侦收电磁辐射信号获取情报信息,成像侦察卫星则通过光学、光电、微波成像等遥感器,获取目标图像信息,通常不利用目标电磁源信息。
预警卫星可提供导弹发射和核爆炸的早期检测和预警,是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射程10000km的弹道导弹可提供30分钟以上的预警时间。目前主要在轨11颗,包括 DSP卫星4颗、SBIRS卫星7颗。
DMSP是世界上唯一的专用军事气象卫星,由美国国防部从上世纪中期牵头发展,主要用于获取全球气象、海洋和空间环境信息,为军事作战提供信息保障。DMSP目前在轨7颗,采用太阳同步轨道,如图10所示,分布于7个轨道面组网监测,该卫星每隔6小时可提供一次当面云图。
信息传输类卫星
军用信息传输类卫星主要包括通信和中继卫星,用于完成战场信息交换,在军事指挥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美国的信息传输卫星发展最全面、技术水平最高、产业基础最强大、市场最成熟、应用最广泛。其发展历史悠久、国内政策宽松,在商业和军事领域都已形成完备的体系,截止2015年6月,美国通信类卫星在轨300颗左右,军用仅占2成左右,军民通用趋势已经显现。
美军现役主要通信卫星目前在轨有6个系列31颗,包括8颗DSCS3、6颗WGS、5颗Milstar、2颗AEHF、7颗UFO、3颗MUOS。美目前在轨的主要中继卫星有14颗,包括5颗SDS和9颗TDRS,SDS明确为军用数据卫星,TDRS则军民兼用。
时空基准类卫星
时空基准类卫星主要包括导航和测地卫星,导航卫星提供全天时、全天候、连续、实时的高精度三维定位、三维测速和精确的时间信息,已成为作战使用的基础性保障手段。测地卫星用于测量地球形状和大小、地球表面任意点的位置以及地球引力场的形状和参数,形成全球统一坐标系,对弹道计算、精确制导等有非常大的军事意义。
美军目前使用GPS空间时空基准系统,由美国国防部发展并负责运行,是美军精确指挥控制、精确打击和精确兵力投送的关键。GPS目前完成了以6轨 30颗取代之前的6轨24颗部署,在定位精度和盲区上有了较大改善,现在轨32颗,沿赤道以60度间隔均匀分布部署在6个轨道面,轨高20000km左右,轨道周期12小时,每个轨道面部署5~6颗卫星,轨道倾角55度。其定位精度在米量级上,授时精度在40纳秒内。空间部署如图。
近10年,美军军用卫星在数量和构成上变化不大,主要以升级换代为主。从表象上看,美军空间力量发展步伐似乎放缓,但是,从整体作战效能发挥上看,却不能简单定论,还应关注以下特点。
一是美军航天技术水平领先其他国家至少一代,航天系统的转型压力不大,目前重点是演练太空战,创新作战理论,以期全面提升综合作战效能。二是随着中、俄等国太空力量迅速崛起,空间力量“一超两强多大”局面终会被打破,要重视美国“太空危局”作战。三是美军空间力量建设军民融合特点明显,在持续良性发展上值得借鉴。
太空战将是一段时期内的战争至高点,如何建设,怎么打赢是关键。美国军用卫星现状可以作为发展建设的借鉴,但是不能孤立片面研究,需要同国家战略、综合能力等多因素关联,预判战争走势,克敌制胜。
本文发表于《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》第10卷第6期,版权归学报所有,阅读全文请联系我们。
欢迎各位专家、学者赐稿!投稿链接
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
电话:010-68893411
邮箱:dkyxuebao@vip.126.com
最新的“有奖调查”居然还没跟进?快来吧!
本期调查,与每一个科研人员息息相关:“中央关于科研的那些好政策,你们单位落实了吗?”赶快来晒一晒你们单位的状况,投票后可以立刻看到大家的结果哦!点这里留言,还机会获得免费精美赠书。
关于这个调查还有话要说?
点这里留言,就有机会获得赠书